贵州将开展2019年蔬菜、禽蛋等农产品抽查工作

9月26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公布一则通知,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省农业农村厅将开展2019年省级农产质量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浙江衢州常山县,一名28岁的男子16年来持续出现癫痫、头晕症状,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诊断,他部分脑组织已经被寄生虫曼氏裂头蚴“吃掉”,造成了不可逆性损伤。而寄生虫的来源,竟是他7岁至12岁时父亲喂他生吃的五步蛇胆。

  其实,这样的报道并不是孤例,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有生吃蛇胆“进补”的习俗,认为生吃蛇胆有“大补”功效,特别是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的胆,更是“宝贝”。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蛇类寄生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

  蛇胆是蛇体内贮存胆汁的器官。传统医学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祛湿、明目清心等功效。医学研究表明,蛇胆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铜、铁、钙、镁、维生素C、维生素E等,恰当地服用蛇胆,可改善肌体循环,增强免疫力。临床上,药用蛇胆也对多种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在我国,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散等中成药也很受欢迎。

  蛇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中,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寄生虫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蛇的生长发育。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剖检了来自当地市场罚没的赤链蛇、大王蛇、黑眉锦蛇共29条,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蛇的寄生虫感染率达96.55%。

  此前,杭州市疾控中心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所调查显示,本地野生青蛙有25%感染曼氏裂头蚴的情况、而蛇的感染率高达100%。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蛇类寄生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其中检出的裂头蚴为人畜共患寄生虫。这表明,生吃蛇皮、蛇肉、蛇血以及生吞蛇胆等,存在感染寄生虫的极大风险。

  裂头蚴可在人体内游走,为害不浅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它是曼氏迭宫绦虫的一个发育期。蛇源裂头蚴虫体呈乳白色,长约0.68至5.18毫米,为长带状的实体构造,虫体前端较宽大,具有成虫样的头节,向后略变细。成虫常见寄生在猫、狗的肠道和蛇、青蛙、鼠等动物身上。裂头蚴虫卵随动物粪便排出后,可在水中孵出幼虫,传播到其他动物身上。

  要知道,蛇类是寄生虫最多的动物之一,因其喜食青蛙和老鼠,蛇也是裂头蚴常见的宿主。人要是不正确地食用蛙类、蛇类,喝蛇血,吞蛇胆,或者误饮了被虫卵污染的水,裂头蚴就会随之进入人体,或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全身其他部位寄生,整个过程不痛不痒,人体可毫无感觉,但它能在人体不同部位间穿行,可能给人的全身带来损伤,最突出的是这种寄生虫可能随着血液进入大脑,让宿主产生喷射状呕吐、抽搐、昏厥等症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教授介绍,裂头蚴一旦进入人脑,会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脑细胞营养。不仅其代谢产物会损害大脑,更可怕的是随着它不停游走,对大脑产生不可修复地破坏。此外,裂头蚴还可能导致人眼、皮下、口腔颌面、裂头蚴病、中枢神经系统、内脏等部位的疾病,严重者可致眼睛失明、癫痫样发作或肢体瘫痪等。

  蛇胆虽是药,但须慎吃慎用

  在中医药中,入药的蛇胆都是经过严格加工的,没加工过的生蛇胆,医生不提倡使用。民间有喝蛇胆泡酒的传统,也是医生所不提倡的,因为没有证据证明泡酒就能完全杀灭寄生虫及虫卵;其次生蛇胆有一定毒性,如果使用不当,就存在风险。

  大量资料显示,除了寄生虫的风险,生吃蛇胆还会引发中毒性疾病,轻则导致恶心、呕吐、头晕,重则危及生命。因为蛇胆含有胆汁毒素、组织胺、胆盐及氰化物等,进入人体胃肠道后,其毒性成分往往被吸收并进入肝脏,再由肾排出,这些有毒物质有严重肝毒性偏向,其中还可能含有引发免疫机制作用的药物成分,加重自身肝脏、肾脏、胆囊的排毒压力,极易损伤体内各器官功能,诱发肝、肾功能衰竭和肝损害,其次表现为胃、肠、心脏、脑等脏器受损,若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

  从传统中医看,蛇胆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从病人安全和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考虑,现在中医用药时,已很少用蛇胆,如果确需要服用,应先蒸熟。裂头蚴对高温相对较为敏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裂头蚴在56℃的温度下生存基本不过5分钟;100℃高温烹制2分钟,曼氏裂头蚴就会死光。另外,还有研究表明,-20℃冷冻2小时,可以杀死动物组织中的裂头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