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民族品牌的经典故事 述茅台七十载辉煌历程

中国食品经营网 马雅舒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在黔北峡谷中,有一条举世闻名的河流,名叫赤水河。之所以说它举世闻名,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此河曾是晋秦商人南下的首选,承载着西南地域商贸交流运输的重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在黔北峡谷中,有一条举世闻名的河流,名叫赤水河。之所以说它举世闻名,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此河曾是晋秦商人南下的首选,承载着西南地域商贸交流运输的重任;二是此河两岸居民自古酿酒,闻名遐迩,且日益发扬光大;三是此河曾为中央红军成功实现战略转移和新政权的最终确立厥功至伟。

  国运兴,酒业兴。现如今,素有“美酒河”之誉的赤水河两岸,数千家酒企林立,其中,以茅台最为著名。在和新中国共成长中,茅台在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信任下,励精图治,赓续红色情结,秉承古法酿造,以优秀的品质香飘万里,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起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源自百姓红色酒

  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追溯茅台酒的历史起源,众说纷纭:有说夜郎酿酒是其鼻祖的,有说晋商南下做其师傅的,有说枸酱酒是其前身的……总之,不管怎么说,清代大诗人郑珍的“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鳛部来”确实能证实,赤水河一带早就盛产美酒,且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海外。

  无论是早期的华茅、王茅、赖茅,还是现如今的茅台集团和众多分散在赤水河边的酱酒企业,他们都对茅台酱酒的发展和升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确立了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的地位。

  曾几何时,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的赤水河,保留着大量的原生态物种,长江中已经绝迹的许多物种在这里还能找到。每年重阳节,祭水大典都会如期举行,大街小巷传唱着“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的歌谣,茅台镇酿酒人忙着取水开酿,这是他们千百年来恪守的酿酒时间节点,也标志着他们进入一年中最忙的时期。千百年来,赤水河畔的酿酒人不曾改变酿酒水源,就像匠人精神也化作了一个千年不变的鲜活灵魂,世代传承着对这一缕酱香的品质坚守。

  就像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一样,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成功突破重兵围追堵截的一次战略转移。在两个多月的运动战中,官兵们与茅台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的故事数不胜数。耿飚将军在回忆中称:“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的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中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酱香。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细细品尝,不会喝的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

  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工兵连连长的王耀南在《坎坷的路》中写道:“首长们过河后,进到一个小树林子里休息。我送走首长正往回走,毛泽东同志的警卫员陈昌奉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警卫员魏国禄同志同时来到我面前,拉着我的手小声地说:‘王连长,能不能弄点茅台酒擦擦脚?’……1月下旬从遵义出发到现在已快两个月,一路作战行军,真是脚不停步,累得腰酸腿软,买点酒擦擦腿脚,对驱赶疲劳和恢复体力都有好处哩!于是,我领着他俩一起来到酒厂买酒。我们找了两段碗口粗半人长的竹子,用烧红的铁条把中间的竹节捅开,在竹筒里灌上酒,上面再用玉米瓤子紧紧塞住。当我按时价把银元递给酒厂老板时,他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一股劲儿地说:‘军队吗,那么点酒还给钱。我活了四十来岁,还是第一次见到嘞!’……”

  现如今,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就耸立在当年红军三渡赤水河的茅台渡口山顶上。赤水河边融红色文化、酒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寄托着人民对红军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的深情。

  源自百姓红色酒,感恩故事何其多。在茅台集团的办公楼前,开国总理周恩来铜像在一尊基座上昂然挺立,居高凝望“茅台渡口,铜像既是弘扬红色文化,又是纪念周总理与茅台酒的深厚情缘。

  天南海北茅酒香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铸造辉煌。茅台酒以品牌记录当年红色革命情缘,在历史长河中回荡精神共鸣。

  茅台酒不仅有故事,也有情怀。严格把控酒质,一代代酿酒大师精心把关,打牢了品质塔基。经大师之手,茅台酒采用当地红缨子糯性高粱为主要原料,采用大曲酱香坤沙工艺,历经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再经过多年窖藏,精心勾调而成。

  如果要在茅台酒的发展历程中设定一个起点,那么1951年肯定是首选。贵州解放后,各领域逐步恢复,1951年贵州省经管领导牵头成立了贵州省仁怀县糖酒专卖公司茅台酒厂,并在1952年开始生产。张兴忠是茅台酒厂第一任厂长。

  1951年12月,中共仁怀县委、县人民政府按上级领导机关指示要求,派出张兴忠等12名干部主持茅台酒厂的全面工作。到任后,张兴忠亲自带人走访打听“成义烧房”、“荣和烧坊”和“恒兴烧房”三家酒坊酒师和工人的住处,一个一个登门拜访,请回来9名工人。

  1952年,茅台酒厂由贵州省专卖事业管理局领导,厂名改为“贵州专卖事业管理局仁怀茅台酒厂”。当年产量75吨,超过了解放前三家酒坊的总和。

  1953年8月,茅台酒厂划归工业厅管辖,取名“贵州省茅台酒厂”。

  1954年5月,遵义专员公署批准更名为“地方国营茅台酒厂”。7月,更名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业厅茅台酒厂”。

  1954年,周恩来总理带着茅台酒参加了著名的日内瓦会议。周总理还风趣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他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茅台”;一台是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张兴忠半军事化的管理作风下,茅台酒的质量从建厂开始就严格控制。茅台今日“飞天”,举世瞩目,而张兴忠,功不可没。他为茅台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茅台酒传统工艺列入国家级首批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又批准将“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经恢复期、徘徊期、转折期、快速期,茅台酒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据官方公布,2020年,茅台酒产量突破5万吨大关,茅台集团实现营收1140亿元。

  2010年11月,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办了第二届“华樽杯”中国酒类品牌价值排行榜,茅台以531.46亿元名列第一。

  2013年,为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在著名发明家季汉生的不懈努力下,发明一种同时能盛两种酒的酒瓶,选灌两岸最具代表的名酒——贵州茅台与台湾金门高粱,统冠为“和平宴酒”,被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系列活动组委会选定,作为和平信物与国礼用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系列活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随着“文化自信”的战略号召,中国与各国开展交流也越发密切。在“全球外交官中国文化之夜”,茅台酒作为指定用酒,向各国来宾诚挚递上中国名片。

  自古以来,还没有任何饮品与国家的利益绑定如此之深。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中国外交官以“茅台外交”作为对外交往的抓手之一,与世界沟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为之后的改革开放做了最大铺垫。在如今国强民富的时代,中国外交官举杯茅台以儒雅的风范运筹帷幄,广交天下朋友,用“一带一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时至今日,以品牌和品质为“双核”驱动,秉承茅台镇“血统”的优异品质,加上独树一帜的品牌文化,茅台酒既进得了国之大堂、也上得了庶民小席。

  当然,促成茅台酒香遍天南海北的,其实是浓浓的大国文化之韵。

  大国文化酿璞真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以广博的胸怀和极具时代感的远见,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着力弘扬它契合时代的智慧,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向全世界展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东方魅力。其中,茅台酒就是杰出的代表。

  从2017年开始,贵州茅台酒开始正式造访世界各地。从最初到非洲澳洲,再到南美,又回到非洲,来到欧洲;每到一个地方,每去一个城市,茅台酒都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和追捧。茅台酒是中国人千年传承的智慧结晶,让当地人沉醉的不仅仅是茅台酒的高端品质,更是酒中所彰显的中华文化的深厚韵味。

  大国文化酿璞真,风靡世界中国潮。中国是酒的王国,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以茅台酒为代表的民族品牌承载中华文化出海的大潮,逐渐成为风靡世界的潮流趋势和“中国制造”的独特标签。“酱酒热”正在成为全球白酒行业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中国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一种态度。

  七十载奋斗创业,七十个春华秋实。无论是“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时的茅台烧春,还是“东方神韵,和同全球”的茅台酒,胸怀初心,匠心传承,续展未来,穿越的是中华文化的悠悠时空,书写的都是醇和浓郁的壮丽画卷。

  风雨铭刻在心,点滴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