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关乎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明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关乎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明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全国三大国家级种业基地之一,甘肃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国家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重大机遇,认真谋划甘肃“十四五”时期种业行动计划,把甘肃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制种产业,为粮食安全提供优质种源保障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指出,甘肃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甘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把做大做强种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系统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充分集成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装备,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取得了突出成效。
玉米制种保障了全国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1978年,河西走廊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杂交玉米制种,1990年玉米制种面积达到5.4万亩,2000年突破100万亩。2020年,全省玉米制种面积达130万亩,产种量达5.5亿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59%,90%销往辽宁等26个省份,形成了以甘州、临泽、高台、肃州、凉州等国家玉米制种大县为核心的全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选育审定玉米品种351个,吉祥1号、五谷568、玉源7879等品种成为最具优势和潜力的新品种。全省玉米种子企业达130家,培育了一大批省内玉米育种制种骨干龙头企业,16家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在甘肃设立分(子)公司开展玉米制种,建成成套加工线413条,种子加工能力6亿公斤以上。
马铃薯在保粮食安全和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关键作用。甘肃把马铃薯新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核心环节,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主导产业,咬定青山、常抓不懈。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定西市农科所、庄浪县农技中心先后选育出陇薯、庄薯等系列马铃薯品种42个,在高淀和抗旱、抗病品种选育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陇薯7号年推广面积200万亩以上。2020年,全省马铃薯原种和一级种薯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产种量7.9亿公斤,生产原原种11.9亿粒,40%销往云南等10多个省份。甘肃省定西市是全省马铃薯核心产区,是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之一,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抢抓历史机遇,攻坚技术难题,为粮食安全提供先进技术支撑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甘肃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当作硬任务,打好攻坚战,加大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快提升供种保障、育种创新、企业竞争等能力水平,加速由制种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夯实种业发展基础。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关键性战略资源。目前,全省已收集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0余万份,其中玉米11.8万份,马铃薯0.2万份,建成种质资源保存库(区、圃)18个,初步搭建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平台。“十四五”期间,依托省市农业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建设种质资源库,统筹布局种质资源中期库、短期库,分类布局种质资源繁殖鉴定圃,全覆盖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调查收集行动任务,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构建形成完备的资源鉴评体系。系统开展种质资源登记,实行身份标识管理。开展种质资源引进、筛选、改良、评价、分类和创制,开展种质资源及品种鉴别技术研究,加大对本省优良、特异种质资源的挖掘、鉴定和评价。
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联合攻关育种。集聚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敦煌种业、定西市农科所等省内育种优势科研力量,探索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联合攻关创新机制,搭建人才、技术、资金、激励保障平台,建立健全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企联合体,加快形成种质资源利用、品种研发、产业化推广的全链条良种联合攻关组织体系。采取“揭榜挂帅”的办法,加快实施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选育推广,力争选育20—30个高产优质、绿色专用、节本增效、适宜机械化的玉米和马铃薯新品种,持续推进种业创新,提升种业发展水平。聚焦种业自主创新重大需求,探索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创新的体制机制,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加强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高效绿色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育种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
坚持走一体化路子,建设绿色标准化制种基地。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种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商业化育种中心。加大“张掖玉米种子”地理商标的推广和应用,培育提升“定西马铃薯种薯”品牌,壮大种子企业品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覆盖率。强化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科学布局制种基地,分作物、分区域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以国家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为重点,把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玉米和马铃薯制种基地建设的抓手,筹措配套资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配套水肥一体、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大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打造全国一流的玉米、马铃薯高标准制种基地。
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体系,为粮食安全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仓廪实,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甘肃将把加快种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建立健全共建共管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种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强化政策制定和工作力量保障,充实种业基层管理队伍,统筹抓好政策落实,形成工作合力。
加大政策扶持,健全投融资机制。在全省实施现代种业三年倍增计划,加快建立健全覆盖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的现代种业政策支持体系。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促进原始创新、良种良法推广、农业供种保障等方面政府逐年加大投入,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落实好中央财政对制种大县的奖励政策,实施好新一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高标准农田项目优先支持制种基地建设。将现代种业提升纳入政府债券重点支持范围,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惠贷款利率,拓展抵押物范围,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扩大种业企业信贷担保规模,充分发挥“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投资基金”投融资功能,对种业龙头企业给予股权融资支持,增强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扩大种子基地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抗风险能力。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强化督导督查,保障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强化人才培育,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创新种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引导支持种业科企协作,优势互补共建合作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成果转化。鼓励优势种子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育种人才,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种业高端育种人才,鼓励开展育种科技人员交流和科研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到种子企业从事育种成果转化活动,加快本省育种创新由经验育种向“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育种4.0方向发展,全面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种业发展环境。构建“属地为主、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社会参与”的监管格局,形成“行业管理+综合执法+行业协会”监管体系,推动建立知识产权跨部门跨区域联动保护和行政司法协同保护机制。加强对制种、用种大市(州)和大县(区)种子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市(州)、县(区)种子质量检测机构,提升执法能力。强化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和信息服务,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生产经营行为,保障品种权人合法利益,激发育种创新活力。强化市场监管,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加大种子基地、购销环节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种业发展制度环境。